(一)时间安排
持续推进团队建设具体时间安排和详细步骤见表1。
表1 持续推进团队建设具体时间安排
(二)建设目标
指导思想: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总体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目标,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教育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深入挖掘提炼航空航天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加快实现“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培养一批有创造性的高素质本科生人才,创造一批高水平、有影响的科研成果,逐步形成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教学案例库和课程思政品牌实践项目,在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相关学科产生较大影响力。全面深度挖掘航空航天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全域深度无缝融入培养方案,为其他“课程思政”改革建设提供独特的精品范例和形成推广经验。
团队课程思政目标:
(1)通过全面梳理挖掘我院航空航天类大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5门航空航天类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制作元素案例库并融入5门课程教学;
(2) 充分挖掘“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育人元素,研究“精准”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并无缝融入教学内容;制作8-10个典型的中国航空航天科学家科技攻关的案例的微课并融入教学内容。
(三)建设机制
1.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团队将实行全过程的项目管理模式,重视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完备的建设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量化考核,奖优罚劣。将积极联合航空企业及科研院所,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建设委员会,聘请国内相关专家作为委员,为课程建设出谋划策。
2.学院建立健全“院(党委)-系(支部)-课程组(党小组)”三级育人组织体系
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以争做“四有好老师”为引领,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健全“院(党委)-系(支部)-课程组(党小组)”三级育人组织体系。团队常规开展课程组日常教研活动,围绕讲课、说课、集体备课和创新教学活动等进行研讨,做到课程组“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
3.打造由“首席+专业建设骨干+实验骨干”组成的“课程思政”骨干教学队伍
打造一支由“首席+课程群首席+专业建设骨干+课程骨干+实验骨干”为核心的“课程思政”骨干教学队伍;按照教师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建设6个专业课程组;打造一支以“电子信息+空天技术”为特色的跨学科跨学院课程群骨干教学队伍;依据“五级一体”的模式建立一支学科竞赛指导队伍;建设一支“双师型”专职实验队伍;引进国内外名校青年博士优化团队学缘结构。
4.全面推进五个方面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一是扎实推团队立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强化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二是全面深化“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内涵,聚焦人才培养思政元素设计的价值引领;三是继续开展团队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工作,实现“精准”课程思政;四是积极营造课堂内外同频共振的育人氛围,打造品牌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活动;五是充分发挥名师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建设措施
1.“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建设保障措施
着力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学期初安排有计划,半期评教评学反馈有针对,期末评估检查看效果”等工作,做到意见收集、整改提升、学生回访和成果检查闭环运控。建设了“制度保障、组织保障、质量标准保障、教学监控保障、过程保障和质量信息及利用”六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了“校专家+院教指委+教学系+课程组”四级联动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机制。“院教指委+教学系+课程组”三级实行“交叉听+跨系听+组内听”的评议模式,100%全覆盖本专业所开课程。建立新课准入机制,旧课升级机制和“水课”淘汰机制。严格实行教师上课“试讲竞选”准入制,课程评教成绩末尾10%整改制和5%淘汰制。教学效果实行“现场听课+数据分析评议”淘汰制,制定一套全方位全过程全动态教学质量监控评估规范。制定本专业“学科-研究中心-专业-教学系-课程组-学工一体化建设方案”,矩阵式动态调整模式保障高质量科教融合项目和基于项目的课程有效开展。
2.“课程思政”元素建设措施
(1)深度挖掘“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航天精神和航天传统精神“三大”精神的育人元素,制作育人元素案例库为学院提供育人服务,并融入5门课程教学;
(2)深入挖掘中国科学家对世界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贡献,型号总师创新案例与著名试飞员的牺牲精神,大国重器与大国工匠,制作育人元素案例库为学院提供育人服务,并融入5门课程教学;
(3)深入挖掘中国航空航天科技事业的四川元素和成电元素,制作育人元素案例库为学院提供育人服务,并融入相应课程教学;
(4)每门课结合知识点制作8-10个典型的中国航空航天科学家科技攻关的案例的微课并融入教学内容;
(5)研究航空航天类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并无缝融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艺术,完成5门课程思政建设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工作。
(五)预期成果
团队建设预期成果见表2所示。
表2 团队建设预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