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案例
案例1:电子科技博物馆主任赵轲老师向观众做入场介绍的英汉交替口译环节。
赵老师介绍道:“在这里,各位可以品味电子科技近100年的进化。所在的这个2000㎡的展厅,是基本陈列,以‘见物见人见精神’的方式,展出重点历史藏品436件,展示了世界及中国电子工业的发展。每年围绕重大主题策划了专题展览,已举办我国半导体发展历程展、钱学森事迹展、学术期刊封面展、中国卫星导航成就科普展等特色展览。坚持开展企业走访和人物访谈,深化藏品研究,讲好新中国电子科技拼搏奋进故事。”
负责口译的同学需要准确翻译出段落中的数字信息,让观众获得电子科技发展时长、展厅面积、重点藏品数量等内容的直观印象。但对于每年策划的专题展览,则可以考虑进行信息取舍,例如“钱学森事迹展”这个信息点可以略过不译,或者模糊译为“中国知名科学家事迹展”,因为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在对外交流中大概率属于陌生信息,采取直译法并不能起到有效的文化传播作用,如果要让国外观众真正认识钱学森,则需要用更长的篇幅进行详细的介绍,但并不符合当前的口译场景。所以需要译员采用相应的口译策略来对内容进行简化或模糊处理。
案例2:通信单元的电话和交换机讲解环节
“电话和交换机”部分的中文解说词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人对社会的美好憧憬”作为开场,道出了解放初期普通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愿景:天下劳苦大众都住高楼大厦,都用电灯电话。
短短八个字,给人们既指明了方向,又注入了动力,有利于师生共同回顾改革开放为我们国家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是课程思政中的重要元素。但在跨文化交流中,则需要英语讲解员在讲解文稿的笔译阶段采用增译法,补充介绍对应的时代背景,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这“八字憧憬”蕴含的艰难历程、感受到中国科技腾飞为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变。
案例3:电子测量仪器单元的一台无人机
这一架挂在墙上的无人机在“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用于地震堰塞湖勘测,具有机动灵活、高分辨率、适于复杂地理、气候环境等特点,因此指挥部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重灾区的所有灾情信息。它所提供的灾情信息成为抗震救灾指挥部决策的重要支撑,因此被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誉为救灾指挥的“军事地图”。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带来的伤痛国人并没有遗忘,无人机旁的相关图片也能带给来自国外的观展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样具有特别意义的展品,对中外师生都拥有直击人心的力量,英文解说员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在语言解说的基础上用真情实感与观众互动,自然能够收获观众的情感共鸣,一起感受全人类共命运的情谊以及科技为人类生活带来的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