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思政元素全面贯穿课程章节全过程
导论课具有安排灵活的特点,大量章节都穿插思政案例。
课程章节 | 思政案例 | 培养目标 |
行业、专业与课程体系 | 中国量子信息技术面临的挑战 | 科学精神 |
信息技术发展史 | 七国八制与中国电信行业的起步; 中国移动通信进程; 中国卫星导航与通信的进步; 我校大气光通信研制; 空警2000与国防科技梦; 512大地震与我校遥感遥测无人机; 顾德仁校长与中国彩电科技攻关; 中国集成电路“卡脖子”之痛。 | 专业使命担当 |
网络OSI分层结构 | 网络空间国家主权的中美交锋 | 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多址传输与功率控制 | 我国在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进步历程 | 技术发展观 |
传输层可靠传输 | 数据使用授权与数据隐私保护 | 法治意识、工程伦理 |
RFID与物联网 | 华为NB-IoT助力澳大利亚大堡礁保护 | 社会责任 |
计算机体系结构 | 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院士回国投身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 | 爱国情怀 |
类脑计算 | 中科院寒武纪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历程 | 技术自信、工匠精神 |
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体会到价值观的树立是时刻沁润在信息科技领域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社会服务的所有环节。
B)老师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
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及所属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在电子信息领域开展科研与教学活动。例如深度参与了3GPP RAN1 #87国际标准化会议前期的Polar码性能测试;与寒武纪创始人陈云霁研究员交流过自主AI芯片与IBM TrueNorth的性能对比;组织学生赴澳大利亚-华为NB-IoT联合实验室参观访问。以这些亲身经历作为思政案例,教师自己的真情实感更易触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教师亲身经历的课程思政案例
C)学生感受“亲眼所见、亲手所触”的直观体验
第二讲“信息技术发展史”,把课堂搬到电子博物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通信和计算机历史实物,了解技术发展的迅猛变化。例如在电子博物馆触碰华为C&C08交换机,了解中国电信行业的起步;亲见相控阵雷达,聆听空警2000预警机的研制波折,体会国防工业人的强国梦想;亲见银河-IV号巨型计算机,增强专业使命感。
学生亲身体验的课程思政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