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

思政案例

我们本学期“学术翻译”板块的核心是“符号学”,各个小组所翻译的文章都明显体现出学术研究领域中普遍可见的西方中心观(如何体现?),以《翻译诗学》这篇学术文章为例,有了对符号概念的了解和对西方符号学发展历程的了解,那么,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那么,什么可以被称为中国符号?你怎么从符号学角度看待《易经》?

许多同学提到,我们翻译的《虬髯客传》这篇文章中有许多诸如官职、地名等特有传统术语,在对它们的处理上,大家想出了诸如加注(脚注、尾注、行间注等多种形式)等有用有趣的方式,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为什么推崇小说的“熏、浸、刺、提”?技术层面的细节考量十分必要,总体规划和原则,正如绘画之前的布局构思,更具指导性。那么,文翻译需要“从古到今”、“从中到英”的双重理解和转换,那么,在“从古到今”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想法?在“从中到英”的过程中你有一条什么样的指导原则?

具体案例如下:

例1:在本课程的导入阶段,首先分享了两篇文章,一篇是“History and Translation”,另一篇是老师的译作《历史与翻译》。在前两节课上,老师针对这两篇文章分享了自己的翻译心得,讲述了做翻译的注意事项,给学生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并且以亲身经验告诉学生,万事只有自己亲手做、认真做,才有发言的底气和权力。本课程的两大板块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做翻译,亲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培养MTI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第一阶段,MTI两个班分别组成了11个小组,合计22个组参与了学术翻译,每个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展现了紧密的团队合作精神。而教学的第二阶段,两个班的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古文翻译的项目,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翻译时遇到的困惑或见解,提出疑问或者发表看法,在交流碰撞之后擦出不一样的火花。这样的课堂安排让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让学生的每一次学习都充实饱满,有新收获!

图一 一班分组表(学术翻译)

图二 二班分组表(学术翻译)

图三 古文课堂讨论记录(部分截图)

例2:踏实求知与严谨求学

“学术汉译”对刚刚迈入MTI大门的学生来讲,是一项并不轻松的挑战。本版块的学术翻译重点围绕“符号学”,这个领域对许多学生来说相对陌生,这就要求他们踏踏实实地通过不同手段去查证、知悉与之相关的术语、概念、理论等。学术翻译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严谨,这不仅体现在篇章字句这些方面的处理,也体现在人名、译稿排版、注释使用等细节上。就拿一班第三组的作业来讲,其主题为“The Translation Turn in Culture Studies”,同学汇报完毕之后,在点评阶段,老师借由“引号”与“书名号”这两个小小的标点符号,谈起了翻译规范问题,由小见大,由表及里。此外,该组将“Leavis”译为“李维斯”,而老师指出,译者通常且普遍处理为“利维斯”。由此可见,即使是这样不起眼的细节,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也不能随意发挥,必须严谨查证。该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绝不是想当然地做翻译!

图四 形式论术语表(部分截图)

图五 一班第三组作业点评记录(部分截图)

例3:文化自信与辩证思维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中国古典文学的作用就不用多说了,所以本课程第二板块开设了“古典文学翻译”。在学术板块,教学强调踏实严谨,而该板块就是要学会“规矩与自由”之间的辩证思考。在古文翻译之前,学生们需了解相应的背景知识,不仅对本次翻译实践有帮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陶冶情操,树立文化自信。在第一节古文探讨课上,两个班都针对原文出现的“隋炀帝”“司空”以及其它带有中国特色的词语的理解与翻译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碰撞思维。其实,翻译的定位是第一位,翻译目的影响着翻译的策略选择。所以,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翻译版本,是合理且必然的。如果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那么就应该以文化载体为先,将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等相关方面展现给世界,在严谨中以当代化、跨文化的眼光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中国良好形象!

图六 一班古文第一次课堂讨论记录表(部分截图)

图七 二班古文第一次课堂讨论记录表(部分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