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选择独具特点的学术类论文与中国古代文言文小说作为翻译练习材料。
学术论文用语严谨,逻辑紧密,且会出现大量专业术语,对这类文本的翻译练习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术语翻译的方法,了解学术规范。同时,所选取的翻译实践文本都是国外新近出版的翻译理论学术著作,让同学们在翻译过程中习得翻译理论知识,一举两得。
中国古代文言文小说用字精简,逻辑关系隐秘,强调画面感、故事性、可读性,对译者水平要求较高。选用这类文本,可锻炼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能力,对译文的处理能力,积累丰富的翻译经验。此外,翻译的外显是语言,内核是文化。从事翻译工作首先要有文化自信,从深厚广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成长,这样我们在面对其他语言和文化时,就会有强大的自信心。
2.采取”翻译工作坊“与”翻译研讨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翻译翻译学术论文“板块主要采取翻译工作坊的形式。要做翻译这门工作,单打独斗很难,需要团队合作。而”翻译工作坊“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在教师对翻译进行基本概述后,同学们2-3人组成小组,各自翻译翻译理论学术论文集中的不同篇章,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译文,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由学生与教师进行提问、点评,最后由翻译团队提交改进后的译文定稿。在工作坊练习中,同学们可以初步体验到如何进行分工协作与项目管理,了解翻译项目运作方式。

”翻译古典文学“板块则采用翻译研讨会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前完成指定篇章的翻译,在课堂上由学生分享各自对原文的理解及翻译方法,引起讨论,进行思维的碰撞。1+1可以大于2,这一环节便是让同学们从他人身上学习、反思,学会从更多的角度来分析原文,习得更多的方法来完善译文。最后由教师分享讲解自己的译文,供学生参考。虽然译文没有唯一性,但优秀的译文总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考方向。
3.设立”学生记录员“记录课堂讨论情况。
传统课堂上都是由教师授课,学生各自做笔记,难以确保每位学生都完整记录了讲课重点。同时,由于这门课是小班教学模式,学生共分为两个班,在课堂上又留给了学生完全自由发挥的讨论空间,因此不同班级的讨论重点可能不一样,学习收获也有所不同,但教学学时有限,教师难以实现两个班级教学内容相等,未免遗憾。因此从2020-2021秋季学期开始,本课堂开始试行”学生记录员“模式,由学生轮流担任,记录课堂上同学们进行讨论的知识点及教师点评,整理好以后分享在所有班级群里。目前看来效果不错,这增加了同学们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最主要的作用是不同班级可互相阅读课堂记录,同学们既可以随时回顾课堂知识点,又可以根据其他班级的课堂记录补充缺漏知识点,这实现了教学效益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