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学时:48
二)章节内容和学时分配
导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学时:3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明白中国文化的涵义、源流、构成特点与地位,进而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尚书》与《周易》《山海经》 学时:9
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于中国文化滥觞的诸多方面有所了解,如《尚书》与“礼乐”,《周易》与传统时空观,以及《山海经》与“巫文化”
第一节:《尚书》的《尧典》《舜典》《洪范》与中国“礼乐”文化
第二节:《周易》与传统时空观
第三节:《山海经》与“巫”文化
2、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一些内容,学生在本科阶段并没有太多的接触,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梳理;本章的重点是探源中国语言文化的起点。
第二章: 先秦诸子的思想 学时:9
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尚书》《周易》以后,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个性与共性,去体会“争鸣”时期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一节:《论语》《孟子》:春秋战国时“隆礼”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老子》《庄子》:“道法自然”中“超我”的出现
第三节:《荀子》《韩非》:从“隆礼”到“重法”,“外儒内法”的雏形
2、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不仅仅会聚焦于对于先秦诸子思想的分析,同时将“周礼”放置于春秋战国的语境中,去看待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相互影响下,中国“外儒内法”和“内圣外王”概念的最终形成。
第三章:骈散之争与诗词创作、翻译和批评 学时:21
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以骈文和散文的语言之争为文化脉络,以MTI的翻译实践为培养方案,让学生在了解悠远浩博的文学的骈散之争的历史语境下,通过自身的诗词创作、翻译和批评,进一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应用的关系。
第一节:先秦散文(3学时)
第二节:诗经与骚体(3学时)
第三节:中国古代诗学批评(3学时)
第四节:四声语音与近体格律诗(3学时)
第五节:中国古诗翻译理论(3学时)
第六节:学生格律诗创作、翻译和批评汇报(6学时)
2、本章重点与难点:本章内容与其它章节相比较,以骈文和散文为线索,贯穿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化的演变,其内容更为丰富,是整个课程中最核心的篇章。同时,老师将为学生讲解格律诗写作、长短句填词的方式、以及诗学批评和理论和诗歌翻译理论,学生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以4-5人小组的形式进行诗歌的创作、翻译和批评,具有很强的文化实践和翻译实践功能。
第四章:世界秩序、女性权利与汉字命运 学时:9
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在近代西方科技与民主加速发展的宏观语境下,明朝的西学东渐和清末的西方文化输入对于中国语言文化的走向所造成的颠覆性的影响。
第一节: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
第二节:“仁义道德”与女性的权利
第三节:传统文化与汉字的命运浮沉
2、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本章内容为知识性内容,但却涉及到近代以后,中国的民族自信、民族自强等价值观问题,做好正确的价值引导和未来民族发展预测,是教师在本章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