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化这门课,讲述了中国文化中几个内涵丰富的著作,也让大家领略中国语言的美。无论是《易经》还是《中庸》,诗歌的赏析与创作,抑或是女性主义文学,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这堂课为我解开了中国文化神秘的面纱,也让我对中国文化越发感兴趣,让我思考如何汲取中国文化的营养,不断成长,然后利用自己小小的力量把中国文化宣传出去。也许晦涩的内容并不是中国文化的缺憾,而是它的含蓄之美,我们需要借着这门课程,主动拾起这颗明珠。
——2020级 刘畅
本以为《易经》《中庸》之类的古文会很枯燥,结果老师结合大家关注的生活话题讲出来,使人觉得这些古文既有用又有趣。古典诗论也是,平仄拗救和二十四诗品听起来枯燥又难懂,但是通过小组实践作业,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了相关知识。通过写诗,译诗,赏诗,评诗,我们看到了大家的故事和真诚思考,这是一段超越了礼节性社交的宝贵经历。关于女性主义和种族主义的讨论也十分有意义,使人们深入思考了自己的存在,也思考了他人的存在。这门课真正践行了传道,授业,解惑。
——2020级 唐杨
十分荣幸参与聂韬老师的《中国语言文化》这门课程。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不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总的来说,这门课程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在课程设置上,既有老师主讲的课题,又有学生参与的专题分享;在课程内容上,囊括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从滥觞先秦、冰火汉魏晋、盛景唐宋到明清合鸣,内容翔实,系统分明;在课程讲解上,聂老师语言幽默,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却又面面俱到,“全民算卦”的设计更是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课后作业和小组作业,进一步引发了我们的深入思考,提高了我们的综合能力;在教姿教态上,聂老师永远都意气风发,热情似火,给人以昂扬向上的精神激励。非常感谢聂韬老师,感谢《中国语言文化》这门课程,带领我们重温中国传统文化,重思民族精粹的内涵。
——2020级 何菊花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触最深的是,老师每次上课的方式和所讲内容的深度总是让人记忆犹新。每次开启一个新话题时,老师总会构建一个逻辑框架,在该基础上更有助于同学们理解,在娓娓道来的同时,也总能将一些深奥的话题(例如周易,老庄哲学,天人关系等)以新奇的角度引入,每次上课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自己预习时,关注得更多的是文本本身,而忽略了思想上的启发,所幸这一点能够在课堂上有所弥补,所以整堂课下来收获颇多。
——2021级 张小乔
我非常喜欢中国语言文化这门课,因为其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聂老师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时候,生动地结合了当下热点话题,让晦涩难懂的古文言更加形象,我们也更能融入久违的中国语言课堂。并且在诗学这一块,我们通过实践的创作、翻译、赏析与评价,对这一板块了解得更加深刻。总之,这门课弥补了大学四年语文学习的缺失,让我进一步体会到作为译者要精通两门语言的重要性。
——2021级 何馨怡
聂韬老师的中国语言文化课目前分了两个专题:先秦文本的讲解以及让同学们诗歌创作、翻译与评析,这样的专题安排即让我们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又让我们进行实践,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讲解第一个专题的时候,聂老师的进度安排的很好,节选出一些重要的部分让我们有充分的时间预习,并且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给我们解读文本,十分有趣。而第二个专题的安排让我们充分地结合中国语言知识和翻译知识,即考验了我们中文水平又锻炼了英文能力。聂老师是一位风趣、耐心、充满活力的老师,上聂老师的课很开心。
——2021级 薛慧文
中国语言文化是一门扩展我们视野的课。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通过这门课,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文化,不仅受益匪浅,还摘掉了古文生涩难懂无趣的有色眼镜。聂韬老师能够将古文用易懂,贴近当下用语的方式讲解,并且能够梳理出古文的行文逻辑,组织同学参与讨论,而不是一味的讲解,布置任务等,非常受同学们欢迎。
——2021级 袁智恒
住在校外,且该课会上到很晚,就算摔伤单手冒雨骑车,也依然从不缺席。这堂课对我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自身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更多的是老师热情且饱满的讲授,引满堂人联想与思考。更为难得的是,老师没有架子,大家也更能直抒胸臆,真正做到了亦师亦友。
——2021级 冯婕妤
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不仅仅是讲授中国古代知识,还涵盖了中国各类传统哲学、周易八卦、古体诗歌写作、诗歌翻译,总的来说这门课程的整体内容非常丰富,涵盖面很广,应用性极强,对翻译专业的学生扩宽知识面、加强各类翻译练习提供了良好的渠道。聂老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情绪饱满,逻辑清晰,讲述明确,很能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在课后与同学们的问题探讨当中也使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感,对学生课堂展示准备期间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积极探讨、给出反馈。总的来说,这门课程让我有很强的参与感,也收获了很多知识,课堂课后都不会觉得无聊,值得推荐!
——2021级 付家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