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乾坤二卦”的思政教学设计分析
选择对于《周易》的“实用哲学性”而非“玄学性”的解读方式,是“思政化”的第一步,在六十四卦中,“乾卦”和“坤卦”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仅是因为二者代表着“万物资始,品物流形”的“天地”,更是其各自爻辞中对于一个大写的“君子”的期望和要求。彖辞中,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征着每一个期望成就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合一的人不断努力的认可,那么坤卦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是对于内在的人格提出极高的要求,即海纳百川的沉淀和包容。中国的任何时代都需要“内圣外王”,也就是既具有才德又能够施行于天下的人。在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引下,将“乾坤”的思想与在大学教育之前烂熟于心的儒家的“克己复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关联在一起。中国当下的“思政”本质上也要求每一位出身社会或者即将出身社会的人,内在强大心性的修炼是报以通向经世致用的广大的志向,虽然修炼的过程是艰深持续的,但未来却是光明的。
乾卦六爻辞中,从“潜龙勿用”的蛰伏,到“见龙在田”的实践,再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的奋发和谨慎并存,再到“或跃在渊”的“不成功就成仁”的决心,然后是“飞龙在天”的人生成就,最后是“亢龙有悔”的休戚与反省。乾卦的“步步为营”,同时也是对于“天行健”人生阶段的总结与告诫。创业艰难,守业艰深,“奋发图强”值得褒奖,而“不忘初心”更是需要“千帆过尽”才能领悟。以上这些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贯穿的“思政理念”,完全可以通过乾卦的解读来实现。即古往今来,那一个“大写的人”的写法,儒士治国安邦信念,从来没有改变过。
而坤卦的六爻辞里,从“履霜坚冰至”的“冬藏”,到“直、方、大、不学,无不利”的内在人格修炼,再到“或从王事,无成有终”的跟随、相助和帮扶,再到“括囊,无誉无咎”的自我保护,然后是“黄裳元吉”的成就,最后是“龙战于野”的野心和“利永贞”的告诫。坤卦的解读,更可以从人们对于某种信念坚持的重要性装的角度进行切入,如果确实了“厚德载物”品格的保证,那么,“自强不息”的实际操作,终会走向疲惫,甚至茫茫不知所终。也就是说,当下“思政”元素的指导和引领,恰好实现每一个人“精准”的未来期望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坚定信念,无论是对于自我道德品质的要求,还是对国家、对党的无条件的信任,无论是在“坚冰至”的寒冬,“无成有终”的尝试,还是事业即将成功、容易被糖衣炮弹攻克的“阔囊”之时。
乾卦和坤卦“思政要素”的解读,最终落实到“课程效果”的检验上。这一检验主要从课程作业的“留白”和第二课堂的延伸来进行的。课程作业在于学生主动性的“思政解读”,即让学生自己去搜寻近五年来国家领导人对于先秦文本(不限于《周易》)中“金句”的引用,并选取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两到三句去分析领导人选择的目的和原因,以及想告知大众的正方向理念,这种让学生操作,而“留白”于课堂的方式,更能让学生投入到实践中,变主动为被动;第二课堂目前正在与学校分管学生活动的领导积极对接,进行以“解读中国哲思、讲述中国主题”的活动,去书写思政的现代性,用“讲述”为手段,去重现中国情怀的目的。
例2:诗歌“创作、翻译和批评”的教学设计分析
1. 在诗歌“创作”课程中,教师首先提出诗歌创作的六字,并对于诗歌创作的“四声韵律、平仄和修辞”进行相关讲解,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与老师持续沟通,进行炼字和推敲,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于诗歌的类型,以及用典、对仗、互文等修辞方式,和中古音的平仄格律都有了很具体的了解,具体的授课关键词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如图所示:


2. 学生将创作的诗歌交给小组的另外两名同学,进行背靠背的诗歌翻译,贯彻相关中西方的翻译理论,在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之间做出相关的取舍,对于带有中国传统意象和内涵的词语,如典故等进行翻译审视和手法上的思考,即进一步以翻译为纽带,在文化传播的形式上做出实践性的反思。学生创作的诗歌、翻译和审视过程如图所示。

3. 负责创意以及翻译的学生将成果给予下两位学生,让他们针对原作和译作进行本体文学批评和翻译批评,在诗学的范畴下,通过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展开对中西文化异质性的挖掘和讨论,对于研究生而言,本身即是专业之旅,跨文化之旅,更是寻根之旅。具体批评过程如图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