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在信息产业与电子科学技术的科研教学方面都居全国前列,这些学科都离不开 “信号与信息处理”。随机过程理论是其重要组成内容。它主要考虑随机因素的影响,定量研究现实世界和工程技术中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是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经济科学等各领域处理复杂随机现象的有力工具。
随机过程起源于统计物理学领域,是对一连串随机事件间动态关系的定量描述。其理论严谨,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并且在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布朗运动和热噪声是随机过程最早的例子。其应用包罗万象。气象预报、天文观测、原子物理、宇宙遥控、生物医学、管理科学、运筹决策、现代通信、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经济分析、金融工程,以及可靠性与质量控制等许多领域都离不开用随机过程的理论建立各种模型。因而随机过程是我校理工科专业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随机过程论研究的对象是随机现象演变过程的概率规律性,其理论发展迅速、内容丰富。它推动电子类学科及新兴领域的理论研究的深入,并在各领域工程上得以广泛成功应用。现已成为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的重要分析工具。
目前,高校绝大多数理工课及管理类研究生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并且该课程几乎是信息、通信与控制类专业博士招生的必考课程。国内外重点高校都十分重视对这门课的建设和研究。如最早在国内开出此课的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几十年如一日地注重教材建设,先后出版了多种教材和教学辅导书,实现了其“精益求精”的教学理念。浙江大学在该课程建设中专注于为学生搭建系统的随机数学平台理念。中山大学依托自己雄厚的队伍和学科优势,将此类课程的教学提到了较高的层次,建立了以测度论及概率公理化为基础的教学理论结构体系,形成了自己重理论体系和深度的课程建设与研究特色。
《随机过程》是国内许多高校电子信息、数学类和部分非电子类研究生的技术基础课,具有基础性强和数学理论性的特点,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毕业后从事信息处理研究工作的基础。
我校作为最早一批对理工科研究生开设《随机过程》的高校,需要适应学校的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需求,继续深化该课程的建设,强化研究生在随机科学方面的处理思想与方法。
《随机过程及其应用》是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该门课程开课历史长(已经连续开设近20年), 选课人数多(目前每年选课人数已经达到1500多人),任课教师多(教师人数10人)。
本课程立足于随机过程的基本数学理论及方法的介绍,并将重要理论和各类重要随机过程与工程中的问题结合,力图使学生掌握随机分析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方法,为硕士生后继课程的学习、科研工作与工程技术开发奠定必要的理论和运用基础。
我们将探索一系列新的方法和手段,密切联系信息学科实际,将该课程应用的数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通信、信号处理、生物医学、经管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没进行讲授,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注重培养学生对该数学工具的工程运用能力。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在相应专业的各研究方向上继续从事学习和研究的必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