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

思政安排

本课程主要是以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的模式,思政课程也将通过线上的理论课程学习与线下的案例教学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技能进行有机统一并且牢固掌握。

1. 理论课程学习

上半学期以《药学监护方法与实践-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为教材,进行理论授课,老师通过课本理论知识与校外知识相结合,引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以及提升学生的道德伦理素养。

1.1. 培养学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爱国情怀

1.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3. 提升学生在执业过程中的道德伦理素养

1.4. 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施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的思维方式

以患者为中心就是思考、决策和行动的顺序总是需要做到以患者为先,疾病(诊断)其次,最后才是药物治疗。对生病和药物治疗的看法,患者的看法往往与医师和药师都不同,而且差别往往很大,因此为了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首先要了解患者自身的健康和生病的看法,可以从患者的叙述中挖掘出很多有用的信息用于制定监护计划。

注意在药学监护过程中关注患者的用药体验,包括患者对用药的总体态度、患者对药物治疗方案的理解、患者想要得到什么样的治疗结局、患者的顾虑以及患者的用药行为,药师在药学监护过程主要责任就是改善每位患者的用药体验,让他们比监护之前得到更好的体验,利用患者的用药体验来优化治疗结局。

将“以患者中心”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回答课堂提问的习惯,灌输与渗透相结合,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药学监护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药物治疗问题和个体化监护应当建立在患者需求、用药体验的基础上、尊重患者的选择与个人偏好,与患者共同商量制定患者的监护计划,最大程度地让患者理解自己的药物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这样的监护计划才是最佳的。

2. 案例教学实践

在药学监护实践教学环节中,以经验丰富的师资临床药师角色扮演患者更加侧重于培养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技能,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致用。

2.1 在实践中践行思政元素

学生通过对标准化病人的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就诊原因、理解患者的用药体验、进行药物治疗评估的能力,根据患者的用药需求作出相应的用药指导,通过随访评估找到药物治疗问题,再制定新的监护计划,对患者进行教育,提高依从性,最终达到良好的治疗结局这一完整药学监护过程,实践在理论课程中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素养和职业行为,这种仿真似的模拟更能触动学生内心,及时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同时有效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以及提高社会责任感。

2.2. 老师与“患者“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老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则是灵活施教,培养学生习惯养成: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的与标准化病人进行交流,如何将患者的疾病药物信息与理论相结合,从而更全面的发现药物治疗问题;引导学生如何权衡药物治疗问题的严重程度,更安全有效的为标准化病人制定药学监护计划,掌握确认、解决和预防药物治疗问题的假设与演绎的推理技能和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确定在随访评估中应关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依从性指标。在不断的反馈中影响学生, 使其在学习相关课程中不知不觉中学会循证、并巩固理论知识内容。

本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本着“显性”教育与“隐形渗透”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老师将对学生进行理论授课;而在案例教学中,则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对标准化病人进行药学监护的实践环境中,并在每次实践课后总结与回顾中对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点评。通过对该临床真实的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运用药学监护和药理学知识帮助了患者合理用药,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了临床药师的作用,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临床药师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对“以患者为中心”及专业伦理等方面的深刻认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药学监护的精髓,并在今后实际从业过程中更好地做好与患者沟通、制定监护计划及随访评估等药物治疗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