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形成基于“育人观”的正确“课程观”之重要性,而“课程思政”则是一种先进的课程观。本成果自2012年以来探索实践已取得成效,获得同行专家高度肯定,“漫话数学建模”课程于2019年被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被认定为首批四川省高等学校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
2015年来,课程组进行了将“通识”与“思政”融入数学教育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讨,认识到相对传统工程教育,“新工科”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注重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与创新突破。数学应用作为工科的一个重要的通识能力之一,传统数学教育已难以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优秀人才都具备优秀的境界、情操、品质,进行了构建“通识”与“思政”教育功能融入数学教育的教学模式、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探索性工作。
系列课程以提高学生从事现代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的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初具将数学成功运用于各个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能力。加深拓展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及理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极大兴趣。
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漫话数学建模”,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内外的各教学环节,使学生见微知著,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力求将正确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传递给学生。
如疫情期间上网课时,通过网络课上讨论、完成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疫情变化,收集疫情数据,用数学方法分析比较“群体免疫”和我国的抗疫举措,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有深刻的科学认知,养成客观科学的认知辨别态度及能力。
在数学创新思维及创新思维方法介绍的章节,把科学家们求变、求新、追求不舍的科学精神和我国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融入其中。如通过介绍我校林为干院士和前辈钟祥礼副教授创建世界著名的“林—钟方法”,使学生们了解到数学知识、计算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感动于学校先辈在困难时期随时处于饥饿并身患重病的状态,以极大的毅力坚持日积月累的拼搏,学生们表示要向前辈学习,以献身的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热情去从事科学研究。
开课5年来,形成以下课程特点:
1)严格师德师风建设,建设了一支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热爱学生的教师团队
教师们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坚守“课程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更是立德树人的舞台”教育信念,形成对学生知识能力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效融合的教师队伍。
2)确立集知识、能力、思维以及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的“五位一体”的教书育人目标
突破现行工科数学教育以“为学生奠定专业的数学理论基础”的单一教育功能,充分体现数学通识教育之内涵、“课程思政”之本质、教书育人之根本,确立集知识、能力、思维以及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等全面人才元素的多元育人目标。
3)形成并实践“数学教育”、“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三项交融的教学模式,培养德才兼备、均衡发展的优秀储备人才
将“思政育人”作为课程人才培养之重点,精心设计课堂内外各教学环节的“思政育人”功能,革新教学理念,创新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课堂教学及考核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开阔的深层次思考能力,形成勇于创新的精神、意识及能力。力求将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相关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将数学理论、思想、方法的理解及应用、通识性教育、“课程思政”三者有机融合,实现从仅侧重数学知识传授转向兼顾学生能力、素养与思维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