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讲解让同学们了解中国托卡马克磁约束等离子体装置HL-2A和EAST。
其中EAST装置已经连续打破放电记录100多秒,温度一亿度的磁约束等离子体,在国际上持续领先。HL-2A装置的第一壁材料通过了测试,达到了国际ITER的国际标准。HL-2M可以实现高比压强(相同的磁场强度维持高的约束密度和温度)放电。增强国际自豪感。
通过国际前沿的进展和国内两大聚变装置托卡马克HL-2M和EAST,展现我国在聚变研究方面的进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使我国堆芯级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及相关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中国携手世界核聚变能开发的国际合作平台。
面向全球,它将吸引和集聚国际核聚变高端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核聚变科技领军人才与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科技成果。
2)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
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家在核能利用发展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和坚持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感受中国科学家在核聚变研究上一路走来,筚路蓝缕、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艰辛探索,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不断超越,已经走到了国际可控核聚变研究的最前沿,科学家们数十年艰辛“逐日”,盼望着核聚变能的第一盏灯会在中国点燃。
这里面包含很多许多爱国主义、工程伦理和工匠精神等的教育要素,如我国核能技术从无到有再到登上国际舞台的发展历程。
利用视频和网络资源介绍我国科学家在聚变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在ITER建设项目采购包中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我国“人造太阳”项目获重大突破等。
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努力钻研科学技术,激发学生热爱专业、服务聚变的情怀,担当起科学报国的重任。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研究与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微电子设备都需要与低温等离子体研究相结合,而我国在这一行业正大步向前。
3) 课程重点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工程伦理、学术道德、工匠精神等等方面,将相关德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担当。
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介绍” 模块,介绍ITER计划的起源、发展和我国作为参与国的来龙去脉。该计划吸引了包括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方参与,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科学工程之一,也是我国第一次以全权平等伙伴身份参加的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各成员国的格局在10年内的大变化,让学生看到我国在国际上该领域的实力。
我国加入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以后,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弯道超越,尤其是中国政府、中国科学家以及中国产品的卓越表现,赢得了世界各国的信赖、尊重和赞扬。在人类追逐“人造太阳”的路上,中国正从“追赶者”、“并跑者”,成长为具备强大国际输出能力的“领跑者”,并将在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方面发挥聚变人的作用。这些亮点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树立“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聚变发展史”模块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家在核能利用发展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和坚持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中国科学家在核聚变研究上一路走来,筚路蓝缕、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艰辛探索,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不断超越,已经走到了国际可控核聚变研究的最前沿,科学家们数十年艰辛“逐日”,盼望着核聚变能的第一盏灯会在中国点燃。
这里面包含很多许多爱国主义、工程伦理和工匠精神等的教育要素,如我国核能技术从无到有再到登上国际舞台的发展历程、利用视频和网络资源介绍我国科学家在聚变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在ITER建设项目采购包中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我国“人造太阳”项目获重大突破等,都能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努力钻研科学技术,激发学生热爱专业、服务聚变的情怀,担当起科学报国的重任。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聚变相关研究”模块组织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相关专题或指定的专题进行讨论。要求学生以科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从查资料、归纳总结、制作PPT和课堂讲述等几个环节,强调科研素养、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重要性,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