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负责人

课程负责人

姓       名:韩洪

性       别:男

职       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       位:博士

电子邮件:hanhong@uestc.edu.cn

个人简介

韩洪教授,笔名“韩鸿”,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入选者,兼任四川省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广播影视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专委会副理事长。媒体从业11年,先后就职于重庆有线电视台、成都商报社、四川电视台,历任记者、制片人、部门负责人。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文艺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学、发展传播学、涉藏传播。

主讲课程:《网络新媒体研究》《中外新闻传播史》《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等。

出版专著:《民间的书写: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参与式影像与参与式传播:当代中国参与式影像研究》《藏语卫视与藏区发展:策略、机制与模式》》等,参撰教材《中国艺术传统研究》等。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五项(其中重点课题一项),教育部课题三项,其他省部级课题十余项。

代表性论文

(一)CSSCI来源期刊

[1] 参与式传播:发展传播学的范式转换及其中国价值,《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

[2] 方言影视的文化解析,《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3.1

[3] 论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共享新闻学,《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3(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4] 影像的大众生产与意义解读, 《文艺研究》 2002.9

[5] 集体行动与当代中国的媒介行动主义——从纪录片《穹顶之下》说起,《国际新闻界》2016.5(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6] 参与和赋权:中国乡村建设中的参与式影像研究,《国际新闻界》 2011.4

[7] 突发事件报道中广播媒体的功能分析与问题反思,《国际新闻界》 2008.3

[8] 超越创新扩散?论发展传播学中的正态偏差策略,《国际新闻界》2012.2

[9]发展传播学近30余年的学术流变与理论转型,《国际新闻界》 2014.7

[10]《拉达克新闻报》:历史上最早的藏文报纸考辨及其价值探析,《新闻大学》2021.11

[11] 影像社区、公共领域与民主参与:中国大众影像的新走向,《新闻大学》 2005.3

[12] 参与式影像与参与式传播:发展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参与式影像研究,《新闻大学》,2007.4

[13] 从参与式收视模式看电视剧的文本创新,《新闻大学》,2006.4

[14] 媒介行动主义视野中的中国行动主义影像研究,《新闻大学》 2008.3

[15] 社区影像:草根记录及其中国实践,《现代传播》2007.5

[16] 民间影像与民间行动:论新纪录运动的当代转向,《电影艺术》2007.2,(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7] 影像行动主义与社会纪录片:审视中国社会纪录片的另一个维度,《电影艺术》 2008.5

[19]绘画传统与影像素养:对传统视觉观念的反思,《电影艺术》2007.6(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9]发展传播研究需要中国模式,《光明日报》,2014年10月11日

(二)国际会议论文

[1] Empowerment, Participatory and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2012年国际传播协会年会(美国凤凰城)

[2] Participatory Video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in Sichuan. 2010发展传播国际会议(美国俄亥俄)

[3] On Media activism in China 2008公共管理国际会议

[4] On the Rural Media Reconstruction and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2009公共管理国际会议

[5] Image, Community and Social Change: Participatory Video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2010公共管理国际会议

[6] Participatory Video and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2011公共管理国际会议


获奖情况

1. 第十二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一等奖,2012

2. 第十一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一等奖,2010

3. 四川省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7.2

4. 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