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申报

思政案例

案例一:在课程引言部分,对近年来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批判式介绍,辩证分析了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及个人极端利己文化环境下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及其危害。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正确的中华传统道德观规范下,个人利益应该永远放在国家与民族利益之后,并以师-生、生-生互动研讨方式探讨了在我国从事学术研究应该遵循的普遍道德准则,以及在学术合作中如何建立正确的合作关系、出现问题时的协调解决原则等。

案例二:在讲授低维物理等涉及到前沿半导体技术应用等相关课程内容时,体现本校学科特点,合理利用教学间隙,植入思政内容,用中兴和华为事件,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的不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以及学习热情,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案例三:互动学术研讨环节,要求学生在做某一课题调研时充分考虑到我国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贡献与成果,在报告过程中要有个人体会等。如在讲述无序以及非晶知识点时,需要结合介绍我国科学家郭可信等在其中的贡献,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实验数据中,在学术权威不认可的逆境中坚持信念,努力奋斗,最后得到学术真理,并且在人类科技史上写下中华民族实际贡献的全过程,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学生评价一:“李含冬老师在课程中讲述的我国科学家在拓扑绝缘体研究过程中的奋斗和贡献,不仅让我对高等固体物理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我为薛其坤等一批当代凝聚态物理学者、优秀共产党员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以及作为前沿科学家的文化自信深深地感染与吸引。希望之后这样新颖且有教育意义的专业课程越来越多。”

学生评价二:“专业课加入思政元素后,充分激发了我们上课的积极性,同学们的研讨参与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最关键的是可以帮助大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大增强了大家的社会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