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第一章:汉外语言对比概论(2学时)
1 本章教学内容:
(1) 为什么要进行汉外语言对比(0.5学时),
(2)如何进行汉外语言对比(0.5学时),
(3)汉外语言对比的主要视角(1学时)。
2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英汉语言在字、词、句、篇等各层级存在的差异,并掌握英汉比较的主要视角。
3 本章教学重点:(1)汉外语言差异概论,(2)汉外语言对比主要视角。
4 本章教学难点:(1)汉外语言对比视角选择及原因。
第二章:汉字与英语单词(4学时)
1 本章教学内容:
(1) 汉字与单词的最小单位(0.5学时),
(2) 汉字与单词的功能(0.5学时),
(3)汉字与单词的分类(1学时),
(4)英汉构词法差异(1学时),
(5)英汉构词法产生差异的原因(1学时)。
2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汉字与英语单词在英汉语言语法体系中的位置,掌握二者在构词法和功能方面的差异。
3 本章教学重点:(1)汉字与单词的功能,(2)英汉构词法的差异。
4 本章教学难点:(1)英汉构词法的差异。
第三章:思维与命名(4学时)
1 本章教学内容:
(1) 英汉名词归类命名差异(1学时),
(2) 英汉动词归类命名差异(1学时),
(3) 英汉近义词构词差异(1学时),
(4) 命名差异背后的原因(1学时)。
2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英汉词类归类的依据和差异,掌握差异背后的文化和思维原因。
3 本章教学重点:(1)英汉近义词构词差异,(2)英汉动、名词命名差异。
4 本章教学难点:(1)命名差异背后的原因。
第四章:语言的具象与抽象(5学时)
1 本章教学内容:
(1) 语言中的具象与抽象(1学时),
(2) 具象语言、抽象语言与思维(1学时),
(3) 具象语言的特点(1学时),
(4) 抽象语言的特点(1学时),
(5) 具象、抽象与句法(1学时)。
2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英汉语言在具体和抽象方面的差异,掌握具象和抽象语言的特点,尤其是句法方面的特点。
3 本章教学重点:(1)具象语言的特点,(2)抽象语言的特点,(3)具象、抽象和句法。
4 本章教学难点:(1)具象、抽象与句法。
第五章:语言的显性与隐性(5学时)
1 本章教学内容:
(1) 显性语言与隐性语言(1学时),
(2) 显性语言、隐性语言与思维(1学时),
(3) 显性语言的特点(1学时),
(4) 隐性语言的特点(1学时),
(5) 显性、隐性与句法(1学时)。
2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英汉语言在显性和隐性方面的差异,掌握显性和隐性语言的特点,尤其是句法方面的特点。
3 本章教学重点:(1)显性语言的特点,(2)隐性语言的特点,(3)显性、隐性和句法。
4 本章教学难点:(1)显性、隐性与句法。
第六章:语言的静态与动态(5学时)
1 本章教学内容:
(1) 语言中的静态与动态(1学时),
(2) 静态语言、动态语言与思维(1学时),
(3) 静态语言的特点(1学时),
(4) 动态语言的特点(1学时),
(5) 静态、动态与句法(1学时)。
2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英汉语言在静态和动态方面的差异,掌握显性和隐性语言的特点,尤其是句法方面的特点。
3 本章教学重点:(1)显性语言的特点,(2)隐性语言的特点,(3)显性、隐性和句法。
4 本章教学难点:(1)显性、隐性与句法。
第七章:语言的刚性与柔性(5学时)
1 本章教学内容:
(1) 语言中的刚性与柔性(1学时),
(2) 语言中刚性与柔性现象与思维(1学时),
(3) 偏刚性语言的特点(1学时),
(4) 偏柔性语言的特点(1学时),
(5) 刚性、柔性与句法(1学时)。
2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英汉语言在刚性与柔性方面的差异,掌握偏刚性和偏柔性语言的特点,尤其是句法方面的特点。
3 本章教学重点:(1)偏刚性语言的特点,(2)偏柔性语言的特点,(3)刚性、柔性和句法。
4 本章教学难点:(1)英汉句法的刚性与柔性。
第八章:语言的主观与客观(2学时)
1 本章教学内容:
(1) 语言中的主观与客观(0.5学时),
(2) 偏主观板语言的特点(0.5学时),
(4) 偏客观活语言的特点(0.5学时),
(5) 主观、客观与句法(0.5学时)。
2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英汉语言在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差异,掌握主观和客观语言的特点,尤其是句法方面的特点。
3 本章教学重点:(1)主观语言的特点,(2)客观语言的特点,(3)主观、客观和句法。
4 本章教学难点:(1)主观、客观与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