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思想引领,引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通过本课程建设解决高校研究生的迷雾廓清、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等目标,提升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重要地位,强化研究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通过有效途径实现落地落实落细,必须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达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最终目标。坚持问题导向,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等研究型教学方法,在教学班级使用微信、课程APP等现代教学手段,以传递相关教学信息,打通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一体化教育方式,实现对研究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和理论廓清等目标,从而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突出政治站位,提升全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电子科技大学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建设扎根中国大地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对于提升全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丰富教学形式,激发课程活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必须采用跨学科、宽视野、多角度,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映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思维方式开展教学。一方面,在授课方式上,依托使用“立人微教APP”、推广“蓝墨云APP”、开通“马院微信公众号”等信息技术,精准思政,精准施策,大量研究生集中关注,使得许多信息资源和课程教学要求能够迅速及时到位共享,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另一方面,通过课堂内外实践活动,增加教育教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课上推进“专家进课堂、海归讲理想、英雄说故事”等分组研讨、反转互动;课下强化理论社团指导,采访千人计划、长江学者、院士等活动;校外拓展“重走长征路、灾后中间考察、新农村建设参观”等实践基地,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有机融合融和统一,用实践教学反哺论理论教育,引导研究生做到知行并重、强化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