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讲教师介绍
1. 郑敏 博士 教授 临床医学学士、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硕士、药理学博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脑研究所、美国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电子科技大学关键岗位骨干教师。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事部归国人员科研项目、省市级及校级科研基金课题多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主研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3项。
2. 杨露 博士 副教授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医学中心神经病理与免疫方向博士。在国际学术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ell biology, Molecular Neurobiology等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多次在相关领域的国际科研会议上获得杰出青年科学家、科研先锋等奖项和荣誉。现任中国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省科技厅重点项目、中央高校基金重点项目一项。
3. 王子艳 博士 副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学理学博士。美国奥尔巴尼医学院与佐治亚医学院进行博士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1项(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累积已发表10多篇SCI文章。
4. 郑毅 博士 副教授 理学学士,理学博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致力于衰老及神经突触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论文1篇,以共同作者参与Nature和Cerebral Cortex发表论文2篇。申请PCT国际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并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研究。
5. 杨静 博士 教授 临床医学学士,神经生物学博士。先后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包括PNAS等高水平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国际会议并做大会报告2次;主译或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教材5部;主持或参与包括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2018年入选“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二、课程介绍
医学实验在医学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我校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使其更好的掌握医学实验的技术方法,特开设本课程。医学实验方法与技术覆盖目前常用的生物医学基础实验方法与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通过理论课与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帮助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对各种常用实验技术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有所了解并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从理论与实验操作两部分介绍现代生物学、医学研究领域的常用技术和方法包括细胞生物学技术、生化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形态学组织形态研究技术。理论与实验课学时比例为2:3。总40学时分为理论16学时,实验24学时,每个学生都进行4个大模块共24学时的实践,保证学生了解基本原理并能进行具体操作。重在能力培养与实验操作,形成性评价:实验操作50% + 实验方案设计50%。
三、课程思政特色与创新
“课程思政”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以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自觉地把学生的专业知识、人文和思政素质恰当融合,把德育元素贯穿并渗透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深入挖掘提炼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切实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到教学全过程。
在教学全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结合研究史,课程内容与爱国主义教学结合。通过背景介绍融入科技发展的竞争性和紧迫性融入社会责任感并中结合国内学者的贡献传递文化自信;
2. 讲好科学创新故事,课程内容启发同学的创新精神。
3. 讲好科学研究的底线, 课程内容与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4. 通过实验方法与技术背景和适用范围的介绍,引导理论结合实际、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向。
5. 在实践操作实验课程中,融入学术诚信、团队意识、生命伦理等科学素养元素,强调对实验方法的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技术操作逻辑性、严谨性,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培养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清单
专业知识点 | 思政元素 | 方法 | |
1. | 核酸技术 | 社会责任 钻研与创新 | 基因组研究现状结合社会责任 基因编程技术结合探究精神与创新性思维 |
2. | 蛋白质技术 | 钻研与创新社会责任 爱国主义教育 | 讲历史,讲我国相关领域优秀人物及贡献 |
3. | 形态学技术 | 科学规范 学术诚信 | 实验结果分析严谨性要求 |
4. | 细胞技术 | 生命伦理 探究精神与创新性思维 | 干细胞研究相关 |
五、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举例
1. 结合研究史,课程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
在理论教学中,列举中国科学家在该领域贡献的事例,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通过重大成果介绍,进一步重塑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介绍进展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医学现状,培养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强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社会、国家发展的紧迫性,挖掘人文元素、家国情怀、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医学现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怀,鼓励学生做根植中国大地的原创新研究。
具体:
(1) 我国生化奠基人王应睐先生,谢绝了英国剑桥大学教职,毅然返回祖国,参加战后建设;
(2) “蛋白质变性学说”提出者吴宪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放弃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国筹建北京协和医学院,并为中国临床生物化学奠定基础。
2. 讲好科学创新故事,课程内容启发同学的创新精神。
启发同学的创新精神,从技术的发展过程分析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介绍为相关研究技术不断奉献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治学和科研创新,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性思维。
具体:
(1) 在介绍蛋白质人工合成历史时,强调我国在1956年就率先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取得世界领先的重要科技成果。
(2)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承担并完成了1%的测序任务。
(3) 以“分化细胞具有全能型吗”和“如何筛选重编程因子”等为切入点,提出研究课题,以约翰.戈登的青蛙细胞核移植实验、克隆羊多利、山中伸弥的“重编程因子”、邓宏魁的小分子化合物重编程和中科院神经所克隆猴等案例,讲述细胞全能性研究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从细胞核到基因的探索故事,,培养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性思维。
3. 讲好科学研究的底线, 课程内容与科学价值观的培养。用生动的教学案例,师生共同讨论感受和感悟,培养严谨求实的学术诚信和科学伦理规范等职业道德,严守科学家的学术“底线”,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具体:韩国的黄禹锡、日本的小保方晴子、美国的Piero Anversa和中国的贺建奎等干细胞研究相关的丑闻案例以及与教学内容关联度较高的时事新闻。
4. 通过实验方法与技术背景和适用范围的介绍,引导理论结合实际、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向。 启发学生思考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治疗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引导医学生将科学理论联系临床需求的意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
具体:
(1) 干细胞研究在重大传染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心脏疾病等重大临床疾病的致病机制与治疗策略研究方面的课题,
(2) 人源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等新技术的发展
5. 在共计24学时的实践操作中实验课程中,融入学术诚信、团队意识等科学素养元素,通过言传身教、求真务实的科学实验态度,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强调对实验方法的 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技术操作逻辑性、严谨性,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培养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1) 实验数据采集、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是培养求真务实、严谨诚信等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通过介绍“韩春雨基因编辑”事件 ,引导学生建立严谨务实记录实验数据,规范记录实验日志,严禁伪造或修改实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培养学生践行“诚信、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在测定蛋白质含量实验时,引入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通过原理和实验步骤介绍,分析“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法律意识和科学素养,要“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不要为了利益而违法乱纪。
(3) 将实验内容和结果分析入手,引导学生建立求真求善、敢于质疑批判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