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申报

课程目标

电子科技大学经过60余年的建设,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坚持学生为中心、通专结合,以“价值塑造、启迪思想、唤起好奇、激发潜能、探究知识、个性发展”六位一体为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素养、知识综合与集成创新能力,未来能引领学术前沿、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引领性人才。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将文科建设与技术优势相结合,实施了《电子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电子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教师成长接力行动计划等。

“新文科”这一概念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率先提出,是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2018年10月,人民日报刊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时代所需的文科》一文,文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不仅需要建设‘新工科’,也需要建设‘新文科’”。“根据各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大胆改革、先行先试,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文科大学、一批社会急需的新兴文科专业和一批体现社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培养一批适应新文科发展要求的高水平大学教师,建设一系列跨学科技术及商业应用研发平台,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走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的新路”。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29日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电子科技大学高度重视“新文科”建设,在科研项目、培养方案设置、课堂教学等环节都在强调文理交叉融合,将新技术融入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科研之中。2019年8月,外国语学院协办“新文科理念下外语学科发展与路径”研讨会,2019年9月,公共管理学院“新文科”教研团队申报答辩。

课题申请人所在公共管理学院,依托学校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形成了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社会治理与公共安全等方向。目前公共管理学科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政府治理、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学界形成了较大影响。学院高度重视“新文科”建设,未来将在传统的行政管理、城市管理、法学等教学内容下,加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技术元素,实现“智慧科技+治国理政”、“数据分析+公共事务”、“人工智能+法务律政”、“虚拟现实+风险应急”等。土地资源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科下属的一个重要二级学科方向,学院虽然目前没有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但是十分重视本硕同学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很多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参加挑战杯等大赛的选题与土地管理问题紧密相关。目前,学院本科生开始的有《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开设的有《土地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土地管理前沿与热点问题》等课程。

目前,国内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有109所,绝大多数院校都十分重视土地资源管理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国家级、省部级精品课程众多。例如,华中农业大学的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土地管理学》、省级精品课程《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信息系统》;南京农业大学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部级精品课程《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土地行政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不动产经营与管理》等。然而,对于研究生教学推出精品课程建设的还较少。因此,课题负责人申报《土地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作为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在业内具有一定的领先性。同时,《土地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能够很好地体现“新文科”的理念,在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要用到大数据、3S技术、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和方法,在课堂授课中,会穿插讲授如下内容:(1)3S技术与土地监督执法;(2)大数据与土地出让;(3)物联网与农业现代化;(4)区块链与土地规模化经营等,通过这些问题的剖析与解读,让同学们既学到了土地资源管理的前沿热点,同时,也基本上了解到了先进方法与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

《土地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系统地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全面理解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城乡建设用地管控、土地流转、农地规模化经营、土地征收、土地储备、土地出让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土地资源管理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同学们接触、认识并深化土地管理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具备综合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土地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授课体系不同。本科生授课主要采取按照教科书的体系和目录逐一讲解的方式,按照土地管理的原理、土地管理的组成部分和运作、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和土地信息管理等内容进行展开,研究生《土地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将创新性地通过农村土地管理、城市土地管理、城乡融合土地管理这三大板块进行讲授,每个板块下设置相应的专题,以达到涵盖所有授课知识点的目的。第二,内容讲授的深度不同。对于本科生而言,更多地是基于“引起兴趣、诱发学习钻研热情”的目的,因此,课堂上不会过分强调类似科学研究那样的深度,而是采取“热点问题(案例、视频)+讨论+总结”的方式,强调同学们的互动参与、翻转课堂,但是,对于研究生而言,这门课程会结合案例讲授深层次的问题、剖析成因,并于同学们探讨对策。故而,在授课时,不会追求片面的热点问题点拨与提醒,而是会基于某一个热点问题(例如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等)层层剖析、追求知识的深度。第三,内容涉及的广度不同。本科生授课内容的具有广度,涉及到土地管理原理、土地制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规划管理、土地市场、土地信息系统等,研究生课程的授课,会更多地在本科生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因此,会重点结合案例等方式,在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前沿的基础上进行探讨,故而,内容广度会体现在学术层面,而非知识点层面。第四,考核方式差异。本科生考核方式,主要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对于研究生的考核主要采取“学术论文+课堂讨论+课堂展示+平时作业”等形式,强化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等层面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