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申报

课程特色

第一,土地制度改革与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成败以及建国后的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都密切相关。因此,选择《土地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作为研究生精品课程,能够很好地将土地制度改革与党和国家每个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进行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土地制度层面,为同学们讲授建国后每个阶段的发展战略(例如“工业优先发展”、“合作化”、“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的形成时代背景与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避免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地否定或者质疑党和政府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出台的政策与方针。

第二,无论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还是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在四川成都、重庆等地区,都有大量的鲜活的现实案例可供随时调研与走访,例如,重庆的“地票”制度、成都市的“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土地整治与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流转、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敲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挂牌拍卖的第一槌、成都市温江区一家红花紫薇花木专业合作社利用122.53亩的农村土地经营权向成都银行进行抵押获得62万元的融资贷款等等,另外,土地制度改革事关每位同学的切身利益,例如,征地补偿制度的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事关出身为农村的研究生同学的自身利益,部分同学的父母或者本人在乡镇基层工作,土地制度改革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工作内容与工作难易程度。另外,房价调控、房产税的改革等事关每位同学家庭未来的财产权益。因此,选择《土地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这门课作为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极大地引起同学们的热情与兴趣。

第三,选择《土地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这门课作为精品课程建设,能够实现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①将专业系统的课堂讲授与同学们的兴趣点、关注点能够很好地融合,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课堂代入感。现阶段,课堂授课内容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同学们感觉授课的内容距离自己比较遥远,或者自己根本没有切身的体验,而土地对于每位同学而言,都并不陌生,因此,通过案例的引入与剖析,能够实现教师的专业知识讲授、同学们生活中的直觉感受、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讨论、教师的专业性点评释疑评析高度衔接与融合。②更有利于依托土地制度政策改革的脉络将“课堂思政”进行有机融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课堂思政要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就必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把故事讲好,把道理讲透,把情感激活。那么,土地制度与政策这一紧跟时代步伐与热点、贴近同学们生活的课程内容,无疑会起到以引起同学们兴趣、启发同学们思维、引起同学们共鸣的效果。同时,党和国家的土地制度与政策,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有所侧重,但是总体上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围绕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来进行和开展的,同时,现阶段党和国家的土地制度与政策都在朝着普通民众的倾斜与照顾的方向发展,更能唤起同学们对党和国家的认同,进而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方针,有利于使同学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