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本学期英语翻译课的感受
我是软件学院的一名学生,很高兴能够对本学期的英语课做一次总结和反馈。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 针对工科专业,特色鲜明,为我所用
作为一名软件工程系的研究生,读英文文献,英文文档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与以往的英语课非常不同的是,本学期的翻译课正是以工科生的当前急需的技能为需求进行开展的。同时,老师上课的素材选用,也都是我们工科论文或者是工科杂志之类中选取例句,有着鲜明的科技类文章的特征,加之结合英语翻译技巧,让我们这些工科的学生从这门课收获到我们当下最需要的技能。
二、 知识点由浅入深,鼓励学生自行思考,参与其中
程老师讲课是由浅入深的,先从词开始,讲增词减词翻译,词性活用,词性转换;否定的翻译,同级和差级比较;再到被动句,强调句,各大从句,拆句与合句,括号翻译法等等,还为我们总结了科技类文献的文章特征,如技术词汇较多,专业词汇形式多样,翻译时要突出简洁性,客观性以及准确性,让我们对科技类文献的理解翻译有了全新的认识。
上课过程中,老师总会先以一个大标题,向我们展示今天所讲的知识点,进行概念性的讲解,然后就是以丰富的例句去体现该内容下的不同情况。老师会先让同学们自己试试看如何翻译例句,让我们的思维先活跃起来,一开始,我们翻译的普遍很差,没有任何技巧而言,更谈不上“地道”二字,在我们思考过后,老师会向我们展示用了翻译技巧之后的译文是怎么样的,进行对比说明。再或者是给出两句译文,让我们探讨分析,让我们并给出理由说明哪句更好。为了更好的让同学们参与思考,敢于发言,老师采取了bonus奖励分机制,这样同学们的想法能在一次次踊跃的发言中得到点评和讨论,从而感受到思维的碰撞。
课下作业不多,与当天所讲的某个翻译技巧有关,老师会在下次课的时候讲评。在第三次翻译我的课下作业时,我感受到了自己明显的进步,以前的我在翻译时往往惧怕较长的句子,不知道如何去调整作为中文的语序和逻辑,导致我的翻译总是有些“别扭”但我在翻译“Aluminum remained unknown until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ecause nowhere in nature is it found free, owing to its always being combined with other elements, most commonly with oxygen, for which it has a strong affinity.”那句时,非常清晰的就理清了思路,拆分了中间because引导的小短句,并把英语中的第一句翻译为中文最后一句的“结果”,译文为“铝总是与其他元素结合在一起,其中最常见的是与氧结合,因为氧对铝有很强的亲和力,由于这个原因,在自然界中找不到游离状态的铝,所以铝直到十九世纪才为人所知。”
三、 小组作业,专业文献,锻炼上台演讲能力
我认为这门课最具特色的就是小组工作的presentation,老师让我们5-6人一组,挑选一个主题(老师为我们准备的都是工科类主题),选论文,利用之前所学翻译技巧,挑出自己觉得值得翻译的句子,制作演讲ppt,限时35-40分钟进行讲解。在学生演讲时,老师会认真的做记录,并在最后给出修改的意见也会表扬同学做的好的地方。由于我们是第五个上台演讲的小组,前四个小组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经验,总结分析了老师对他们的点评之后,我们小组所有成员都希望能做的更好。 为此,我们前后做了三次面对面的讨论,选文章,选讲点,台下试讲演练,让组员们找出不恰当的地方并修改,在群里修改了近10次ppt。小组讨论的确能发现很多问题。比如一开始我想选择“强调句型”来讲解,浏览了两篇文章之后,发现并没有明显的强调结构,换点为“同级和差级比较”,但却只找到了“instead”这一种情况,不具有多样性。在小组的思考和提议下,最终确定为“增词和减词”并确定合适的例句。
老师课堂上所讲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在此次小组作业中得到了复习和巩固,能够讲出来,也说明我们理解的也更为深刻。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是软件学院的学生,选的主题也是当下我们小组成员都正在研究的“深度学习”方向,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在演讲中,老师不仅注重我们翻译方面的问题,也很在意我们的精神面貌,纠正我们站上台时的姿势和位置,教我们如何使用麦克和激光笔。不得不说,好的演讲能力,正是很多工科生所欠缺,有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改善,比如在台上不够落落大方,姿势不端正,面貌不够自信,语言不够正式,不够井井有条等,没想到,这些居然在英语翻译课中得到了锻炼,算得上是一份惊喜的收获。
简单来说,这门课让我有很强的参与感,并的的确确为我现在的专业学习带来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