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了表达或实现某种价值诉求,而形成的具有相应理论基础和相当社会影响力的思想倾向和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日趋多样化。 一方面,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的传播越来越迅速,影响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逐渐分化,利益冲突多发,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变动剧烈,社会意识多元,导致国内社会思潮的酝酿和涌动,而且国内国外思潮相互激荡,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当前,活跃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社会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左派思潮、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等。众多调查研究表明,这些社会思潮在青年学生中有广泛影响。在上述背景下,党和政府日益重视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和引导 。2016年5月,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课程,立足于全球化语境,力图高屋建瓴地把握时代特质,在对社会思潮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等在当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进行系统阐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主张、政治诉求、传播渠道和社会影响,对于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在全社会形成思想共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