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

思政案例

本课程以三种课程思政内核为抓手,在图像处理课程引言介绍中加入了当下工科课程中普遍缺乏的人文关怀。在本课程中,不仅重逻辑知识,也重人文思想,更加注重图像处理这门课程作为科技的一种,改变人民生活的理念。

本堂课是一堂导论课,在课程中我们注重寻找课程引入和思政教育之间交叉的“触点”。我们基于本堂课中重点弘扬的爱国、创新和实用三项思政内核,使得思政教育穿插在课程主干内容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目的。

一. 扬帆启航,为国争光

在讲解图像处理发展史中,不乏中国学者的身影。包含在社会感知图像处理领域的谭铁牛院士,华人计算机视觉鼻祖黄煦涛院士,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陈熙霖等。谭铁牛院士曾可以留职在英国但毅然回国培养人才并施展自己的学术抱负,黄煦涛院士帮助推动了中国的图像处理领域的发展,陈熙霖所长帮助推动了世界主流图像学术中中国人的参与和话语权。

然而实际上在这方面的话语权上我们依旧有很多需要缺口。当下较为流行和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都运行在国外的数据集和标准框架下,因此我们更需要摆脱这样的桎梏,完成属于本国的独立研究体系,本课程在这方面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思想。

二. 纳智纳慧,求创求新

所有领域的科技都需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可以创造新一轮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贯穿创新的思维。这部分我们举例当下在疫情中出现的创新,包括红外图像测温的广泛应用、健康码的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的应用等。这些方向上的创新是疫情下的产物,但也是我们创新的必然产物。之后在面对更多更复杂的场景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来推动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下正处在图像处理技术革新的瓶颈期,以及应用层面的上升期。这里要求同学们在技术应用的广度上创新的同时,在深度层面工科难关,不畏艰险。这也要求做研究的同学从小问题出发,最后在大的问题上出现突破的思想。

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所有的技术都应当针对实际应用服务,不能做无根之萍。在这个部分,在课堂中我们采取对话模式,由同学们集思广益图像处理的应用场景,并对一些主要的应用场景,诸如医学图像处理、安防、军事等方向进行前言应用的介绍和讨论,以激发同学们对于学习这些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四. 讲述中国造,培养爱国热情

在讲述红外图像处理环节,可以结合最近新冠疫情期间,身边所看到的巡警佩戴的智能头盔,通过固定在头盔上的红外摄像头毫秒级反应捕捉视线范围内的相关人员体温,将信息在头盔内的虚拟现实显示屏呈现在佩戴者眼前,并且还能够实时自动识别二维码,记录人员身份信息,并能够同时对多人进行检测和记录,并具备语音翻译、实时直播、前后台互动、大规模协同作战等功能,该设备集合了航空级散热、高能控、AI、VI、超计算等技术亮点,以及无需施工布线,配戴即用,部署灵活等优点,实现了高效率的无感机动巡查功能。这其中的所有技术都是“中国造”,并且也离不开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通过提高无人设备的物体识别能力,提升路径规划、污染物识别和障碍物躲避等技术,使其具有更加智慧的“大脑”,助力抗疫胜利。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产生民族的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理念。

五. 列举实例,培养社会责任心

讲述图像处理自动识别环节,列举并讨论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时期,面对肆虐的病毒,在医院、诊所、卫生机构等抗疫一线的各种无人消毒器、服务机器人、自动诊疗设备等中所运用到的图像处理识别的基础。列举我国在自动识别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的团队及杰出科学工作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及创新,掌握科技前沿技术的社会责任心。

图像处理课程是一门应用场景十分广泛的实用通识类课程,其课程定位决定了我们对于应用的讲解占比很大,对同学们在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的发挥层面有一定要求。因此本课程中穿插多种应用场景,并在课后作业中结合应用进行布置,做到学能思,思而用,用可对的意识。

教师的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要成为一名有学术精神、有责任担当的人。努力学习并培养三观继而回报社会是老师教导学生要做的事。教学过程会使同学们感受到怀揣爱国情怀,具有创新精神,工作脚踏实地的青年大学生才能日后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才能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