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Data Analysis and Data Mining》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
撰写教师:李晓瑜副教授
建议授课时间:通常在第一章或课程中间讲述
讲述长度:8~10分钟
主要内容:理解、爱心和责任,搭起国际教育桥梁
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81219-1172298.html
李晓瑜副教授担任国际留学生课程《Data Analysis and Data Mining》有五个年头了,授课人数超过400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留学生的深入交流和课堂互动,李老师会从专业知识延伸到国际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上,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传道受业解惑,给予留学生国际化的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让大家在中国学有所成,思有所依。这里面最最需要的是为师者的理解、爱心和责任!
我们多数国际留学生来自第三世界国家,他们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宗教信仰情况复杂,生活习惯多种多样。他们对于中国以及中国文化是充满了好奇和憧憬的,却又感觉茫然和担心,不知如何融入。这时候我们每一位课程担任者或者导师,都是国际文化和知识的传播者和“布道者”,我们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精气神。国际留学生担心我们对他们有所“歧视”或者“区别对待”,所以,我们需要主动打开心扉,给予他们理解和关爱,同时告诉他们中国的“方圆”和中国的“规矩”,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融入中国,才能融入中国的教育体系,并良性的传递中国文化,不至于有很多误解。
有位留学生刚到国内,上李老师的第二次课就请假了,留言说是“由于经济紧张,需要找兼职,不能每节课都来……”李老师就主动给他电话沟通,了解实际情况,发现由于他肤色的原因,找兼职又不好找,就在苦闷和不断的面试。李老师和他分析了自身的条件、优势以及未来的打算,同时指出,如果他学好本身的课程和知识,是可以参与到课题组的,这样每个月也有一定的补助,加上奖学金,生活问题不大。另外,最重要的是学业又能保证,不至于本末倒置。听了李老师的建议,这名学生开始苦练基本功,很快加入李老师的课题组,做得还不错,半年不到就发表了1篇文章。李老师衷心地为他高兴!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