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安排
本课程授课期间以课堂讲授结合研讨的双语教学形式,教学资料包括英文课件、中英文学术文献和中英文业界报告。讲授内容以课件为主线,辅以各种现实数据、高质量权威综述报告、最新进展学术文章、关键问题深度解析材料、科研项目实际案例文稿等。由于宏观经济学是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学科,本课程的各章还安排有验证宏观经济理论的实证分析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如何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客观经济现象。
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思路及举措:
本课程主要通过对现实焦点问题的讨论来开展思政教育。先阶段选择的研讨主题如下:
经济增长部分研讨 (11 学时)
- 人口与经济增长 (4 学时)
- 逃离北上广 (3.5学时)
- 城市病:治病还是控人? (3.5学时)
经济波动部分研讨 (12 学时)
- 中国货币政策的困境:去杠杆与稳经济 (经济波动)(4学时)
- 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资本发展 (投资) (4学时)
-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与启示(综合) (4学时)
具体研讨安排与思政教育举措(红色标注)如下:
组队与选题:每小组2-3人,至少有一位经管类学生,在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部分各选一个主题进行准备。自由组合,自由分工。每个主题有一个主要责任人负责该主题课堂讨论的组织(准备引导问题和时间控制,引导问题要注意讨论视角的全局性和思想性)。每位同学最多只能担任一次主题责任人。
研究题目必须与课程指定的主题相关,但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兴趣具体到行业或地区,比如XX行业XX经济问题,XX地区XX经济问题;或者是主题的某一个方面,比如中国货币政策与地方债困境,中美贸易战中的农业国与工业国;也可以是经授课教师认可的其他题目。(教师在选题指导中将进行宏观全局性和家国情怀方面的引导,并提供相关文献搜寻引导)
研讨准备
各组需在相关主题汇报前一天准备好PPT并上传至课程QQ群。PPT展示内容包括研究主题、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小组成员及分工等。(教师将对PPT内容进行一定的思政引导)。
课堂研讨安排
每个主题的研讨分为背景介绍与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讨论、问题总结与展望,共3个阶段。
每个主题的每个阶段研讨30-45分钟,由各主题的主要责任人同学主持研讨。研讨过程中以学生发言为主,首先由选题小组进行10-15分钟汇报,然后由其他组进行针对性点评(10-15分钟),最后进行自由讨论(10-15分钟)。老师对整个研讨过程进行一定的学术和思政引导。每个小组对非本组选择主题都必须进行1次3-5分钟针对性点评。
经济增长部分主题研讨的第1阶段在授课第2周进行以便学生对问题分析部分有更充分的准备时间。第2阶段和第3阶段分别在授课第4和第5周进行。经济波动部分主题研讨的第1阶段在授课第7周进行。第2阶段和第3阶段分别在授课第9和第10周进行。
研究报告内容
研讨结束后,各组需结合自己的研究、同学的针对性点评以及开放讨论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研究报告一篇。
报告正文必须包含如下内容:
1. 研究对象的界定和简介
2. 研究问题和目标
3. 问题分析
4. 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四个层次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报告附录包括如下内容:
1. 参考文献及数据源列表
2. 针对性点评记录
3. 开放讨论记录
除上述内容外,还可根据自己设计增加内容,比如地区比较、行业比较、历史比较;或者子行业、子地区、某地区的某行业等的具体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与数据源
10(含)篇以上学术期刊文献,包括至少3篇英文。可参考http://www.nsfcms.org/index.php?r=site/journalList
3(含)个以上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专业数据公司、行业协会的数据源
重要时间节点:
课程第2次课:确定研究主题并在QQ群上报,研究主题先到先得
课程第2周:经济增长部分主体信息搜集完毕,进行第一次研讨。
课程第3周:经济增长部分有初步分析结果。
课程第4周:进行经济增长部分第二次研讨,形成研究报告初稿并提交(教师将对初稿提出学术和思政方面的意见建议)
课程第5周:进行经济增长部分第三次研讨,完善研究报告。
课程第7周:经济波动部分主体信息搜集完毕,进行第一次研讨。
课程第8周:经济波动部分有初步分析结果。
课程第9周:进行经济波动部分第二次研讨,形成研究报告初稿并提交(教师将对初稿提出学术和思政方面的意见建议)
课程第10周:进行经济波动部分第三次研讨,完善研究报告。
期末考试当天:提交研究报告MS Word文档和有成员签名的纸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