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

学生感悟

《2021振动理论与声学原理》课程感想及建议

1. 《振动理论与声学原理》采用小班研讨课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翻转课堂充分锻炼了同学们的信息搜集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同学们今后的科研历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里有两点建议:一、每次课堂报告的顺序建议不固定从第一组到最后一组,而是用随机的方式排序;二、课堂报告的打分可以用问卷调查之类的软件来代替手写分数,这样也能减少手动统计分数的工作量。

2. 此学期开设的振动分析课程采用的线上线下授课并结合小组探讨并作个人汇报,既可以对振动学有充分的学习,也能锻炼自己小组交流、网上学习、查找文献、沟通表达的能力,在课上授课采用理论和例子相结合可以对知识有全面的学习。个人认为这种学习和课堂方式是很好的!

3. 感谢于亚婷老师的教导,在为期三个月的振动理论与声学原理课程中,学会了许多以前有所涉猎但仍一知半解的知识。笔者极大地扩宽了在振动理论方面的视野和提升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振动问题的能力。于老师的小班教学综合了线上线下教学,紧凑不拖沓的课程安排能够让人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同时研讨课的设置可以培养同学小组合作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成果汇报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从学生的角度,笔者有一些想法想要与于老师分享。首先是希望老师撰写的振动理论的书籍能够尽快出版,毕竟手边无书,很难温故而知新。其次是线上线下教学时间的比例和内容可以考虑调整,以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感。然后是研讨课的主题希望能够更加明确,虽然老师的本意是促进同学独立思考的能力,但稍微明确的主题能够让同学们的思考不至于太过发散,从而避免偏离 课程教学的初衷。最后是研讨课环节,于老师可以对同学汇报的内容实时调整,例如比较基础和无关紧要的知识可以提醒汇报人不必赘述,这样有助于提高汇报效率,留出更多时间给课堂讨论环节。

4. 以下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若干建议,供参考:

(1)建议增加关于工程研究软件的应用讲解,例如结合MATLAB、ANSYS等软件开展振动分析等研究。

(2)建议针对课堂评分环节给出评分细则,引导学生从内容、展示效果、思考深度等多个方面给出打分,尤其是对表述严谨性、呈现时间控制等方面的意识培养,可借助细则体现。评分细则中应明确给出各个考核项目的给分上限,避免整体给分所造成的分数虚高现象。

(3)建议研讨课的小组展示顺序按照课程群中各小组展示资料的上传先后顺序决定,此举可以有效鼓励学生尽早选定题目,提高课后的研讨准备效率,同时也避免某一小组长期处于末尾的展示顺序。

(4)建议加快推进精品课程的教材落地。课程资料的回收不便于课后的学习和回顾,如果可以,建议将课上教案的电子档发送给学生,学生可自行打印使用。

5. 很庆幸本学期上的振动理论与声学原理这门课,其他的课程都是老师在讲台上霹雳啪啦的讲,其实个人对于那些课程并没有太多的参与感,而且对于那些课程不能感受得到课程的有趣,只能枯燥的看着一个一个的公式。在本门课程中,由于是小班研讨课,能够对于课堂 拥有更多的参与感,并且在课下的讨论中,同学们积极的讨论让自己的思路不在囿于自己的 那片小天地,从同学身上也收获了很多的东西,比如看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等等。 由于我本科并不是机械专业的,所以对于很多基础的知识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导致在课堂上总是不太能够跟得上老师的脚步,自己课下通过对ppt的反复观看,查阅资料才可以理解到上课的内容。 同时也希望老师可以提供一些教材,或者把 pdf 的版本发出来,这样子在课下还可以通过看教材来温习课堂上的内容,配合 ppt服用效果更佳。

6. 首先感谢于老师为这门课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教授了我们振动理论与声学原理的知识。回顾整个课程都十分满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课程中的讨论课模块,不仅提高了自己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能力,也进一步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深化,尤其是古典乐器发声机理的讨论课,使我认识到了各种各样的乐器的形态和发声原理,还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素养,也提高了自己对中国古典乐器的兴趣,相信在这门课中学到的振动学知识在未来的研究生生活中将会对我发挥重要的作用。

7. 振动理论与声学原理课程已经结课,首先要感谢于亚婷老师对我们的悉心教导,同时也感谢第二组的几位组员在完成任务时的相互协作以及全班同学为我们带来的一次次精心准备的课堂主题研讨。下面我想简单谈一下本节课我的收获以及从我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建议。 通过本学期振动理论与声学原理课程的学习,我收获到很多知识也一定程度锻炼了自己的工程思维。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振动理论作为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涉及的学科领域之多,用处之广,重要性之大。本课程采取的是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形式,让我觉得非常新颖,充分利用了网络带来的便捷性,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最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便是研讨汇报环节,本环节一共提供了 6 次研讨课的机会,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上台进行陈述汇报,既锻炼了交流能力也调动了全班成员的思维。当然,我也有一些建议想说。 建议 1:希望能够尽快提供给学生们教材。每次上课虽然辛苦助教将讲义分 发给各位同学,但课后回忆起课上所学知识时难免会有遗忘,这时却不能无书可复习,我觉得这样很容易造成所学知识不牢固,容易遗忘。 建议 2:希望老师能够适当安排一些小作业,这样可以起到复习巩固的效果。

8. 在完成了精品课程《振动理论与声学原理》的学习之后,我收获了许多东西。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在该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以课程学习+分组汇报+研讨交流的教学模式的学习。每个人都需要做一次汇报与研讨,这对于培养个人的分析研究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有巨大的帮助,每次汇报前小组会进行合作交流,对于团队协作能力也有大大的提高。与此同时,课程的教学结合了线上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暂停思考,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非常感谢学校能开设这门课程,同样非常感谢于老师对我们的教学与帮助,使得我能全方面得发展自身,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素养。除此以外,我认为课程设计的已经非常好了,但也想提出一点小小的建议:就是希望能够自由分组,在这次的分组中,可能由于组内大家不是很熟悉,除了课堂中,平常的接触较少,配合和沟通并不紧密,缺乏积极性,合作的并不顺利。

9. 这学期学习《振动理论和声学原理》,个人感觉收获颇多。特别是对于振动有了理性的客观认识,振动不只是简单的抖动而已,而且现代科学技术里有许多基于模态的分析,基于ANSYS等软件的模拟分析。振动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际中无处不在,它既有有利的一面,又常常是造成机械或结构恶性破坏和失效的直接原因。我负责的小组课堂汇报主题是“大国工程中的振动现象”,通过查找文献资料、视频也了解到振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对“大国工程”有了更深的理解。还有声学课程上我学习到了多普勒效应,通过汽车测速的生活的实际案例详细说明了这一原理的运用。其实高中我记得就曾接触过多普勒效应知识点,但很明显,我早已经忘记了,而这次的学习我想自己应该会记得更牢靠些。此外振动理论这门课对学习其他课程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比如与《测试信号分析与信息处理》课程相关联度很大,在学习第四章《测试系统的频率响应》时,灵敏系统的固有振动和强迫振动就会用到振动课的理论基础。并且于老师上课营造的学习气氛也很浓厚,特别是小组展示环节,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除了自己通过查找文献资料了解到振动相关知识外,还提升了自己的资料汇总能力、PPT制作能力以及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汇报能力。在这里,向老师提一个我观察到的小问题,就是各个小组汇报结束后需要其他小组打分时,我观察到的大多数同学不管汇报效果的好坏,都是直接打的90分。这也就可能导致即使有些小组认真地去查找文献、翻阅视频、特别认真地准备课堂汇报,最后得到的小组互评分数可能跟一些没有那么认真、没有那么积极准备汇报的小组成绩相差无几。

10. 对于课堂的建议。首先,我个人认为小组研讨是增进同学交流、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方式,这样的模式希望能在课堂继续流传。其次,我感觉本学期这门课所学习的有关机械振动的工程问题应用的内容还是比较多,而老师授课的时间可能比较紧,所以有时感觉一个问题还没有研究清楚就 已经开始了新的内容,毕竟也会有些像我这样基础不太扎实的同学可能的确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时间去理解,因此也希望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基础的数学分析、建模分析的内容,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内问题。

11. 一个是时间上可能太紧了,学时本来就比较短,再加上研讨课的存在,老师讲的比较快,有些地方就不太跟得上。希望老师以后能考虑考虑怎么在时间安排上能更合理,以讲的更清楚细致一点。第二个是研讨的形式和内容上。分组是好的,但是效果可能不太好,因为大部分组可能都是没有经过讨论的,都是一个人选一个题,自己做自己的,基本没有讨论的环节,有的组员甚至讨论的兴趣也不高,这是不太能达到研讨效果的地方。内容上,有的主题有些棘手,深入进去了讲出来的东西虽然很多,但是很多同学也不太能懂,时间上也不允许,不深入呢又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也达不到研讨的目的。所以整个研讨主题的水平显得参差不齐,不好做评价。怎么在这之间作一个平衡是需要考虑的。 这个课程下来,收获很大,在此谢谢付出努力的于老师和助教们,希望你们身体健康,工作、学习顺利,生活快乐幸福!

12. 由于大作业时间比较短,所以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实现,其中比较遗憾的是没有将车身俯仰这个自由度加进去,在大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对于此也有了一定的实现,但是在 adams 中设置的时候发现当有俯仰这个自由度的时候,由于接触的设置不方便,所以往往会导致仿真失败,其原因是由于车身俯仰的时候,车身水平度会发生改变,导致弹簧的垂直度也发生了改变,从而弹簧仿真失败,对于此,在之后的动力学学习中还会仔细深入研究振动的问题。 对于振动原理与声学基础这门课,从个人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知识,对于课堂展示中的小组分工环节也是感触颇深,这是一个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方式,不仅仅保证了每个同学的参与度,还通过小组打分环节,使每个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在这堂课上,我最推崇的一种方式是演讲环节的提前发演讲主题到群里,由于我们组是第五组,而有些题目确实很容易跟其他组重复,所以便成为最容易吃亏的一组,但是通过这种提前发主题的方式,让不同小组能提前区分一下讨论内容,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尴尬,这是我觉得最好的一点,对课堂的建议基本没有,了解到这个课程也是每学期都在开设,大家对于这个课程都是一致好评,所以首先是感谢于老师的辛勤教导,也很幸运在课上遇到了很多共同努力的小伙伴,最后祝愿这个课程能越来越好。

13. 首先十分感谢于老师在振动理论与声学原理课程中的辛勤付出,在整个课程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感到老师们的精巧设计,在这学期里面学习到的有关于振动系统的分析方法与思想我相信会在未来的研究生生活工作中给予我很大的帮助,纵观整个课程都相当满意,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跟于老师进行交流学习;

14. 这门课我认为无论线上线下学习、同学参与还是师生互动我都认为做的很完善,因此我没有办法给出非常大得能够极大提升教学质量的建议,我只能结合我的学习情况提出一些小的意见,希望能对老师有所帮助。

1.在进行研讨课时,我们组是每一次研讨课大家都合作完成,例如我在“大国工程中的振动问题”中负责搜集桥梁常见的引起振动的原因以及相关减震措施;在“固有频率计算方法中”找到了模型对应的实际案例(体操)以及制作了质量块落在横梁上的动画等。但是其他组的同学跟我抱怨大家都是自己各做各的,因此我认为老师应该督促同学们在每一次研讨课的准备中每位同学都要发挥作用,实现真正的小组分工。我建议每次同学研讨课提交PPT和资料时,压缩包里设置不同的文件夹让同学们把自己所做的内容和自己所看的文献放进去,尽可能避免一个同学单做一次研讨课的情况。

2.老师可以布置一些小的课堂作业,量不要太多,例如一章两三道比较简单但是能够同授课内容相结合的题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当然还是要强调一下题目不要太难,有针对性即可.

15. 上完一学期的振动与声学原理,感觉收获颇丰。从单自由度、多自由度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到振动分析的近似计算方法,我学到了很多。这种小班研讨与线上线下结合式教学十分新颖,感觉效率也很高,使我们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让我们每个人有了一次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了我们的能力。 我在这里想感谢老师的辛苦付出,您辛苦了。最后说一下这次大作业吧,刚开始想的很多,也查阅了很多文献,我觉得最难的不是去求解一个问题,最难的是找到一个问题并去求解它,关于更普遍的工程问题,它往往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也十分复杂。有的很好的问题我能查阅资料建立它的模型,但往往缺少具体的数据 以及求解它的能力与方法,鉴于时间和个人能力有限。最后选择了这个很简单的多自由度问题。虽然它很简单,但我在查阅资料、建立各种模型,复习这门课知 识的时候,我想大作业的目的也达到了,特别是最后使用 MATLAB 来求解具体的振动问题,也使我的 MATLAB 水平有所提高。时间一晃而过,振动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振动知识将在我们未来的学习科研生活中终身受用。

16. 通过机械振动这门课程,我对振动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在本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机械振动中的基本概念,掌握了对简单、典型的机械振动问题的求解方法,对机械振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次课程设计是我第一次解决现实中的振动问题。通过对刀柄一阶频率的求解,我对机械振动的知识框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综合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但是,无论实在课堂学习还是在课程设计中,我都发现我的数学知识水平严重不足。对微分方程求解、矩阵变换计算、矩阵特征值的求解等基础的数学知识掌握不熟、理解不深。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因此我也希望老师以后能够在课堂上多投入一些时间回顾、讲解数学基础,帮助同学们更好理解这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