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

思政案例

[案例一] 电磁场理论发展史与创新研究

挖掘古代科学家们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逐步认识和发展历史,总结出从“定性认识”到“量化分析”到“机理机制”三个阶段层层深入的研究历程,培养学生锲而不舍、不断思考、层层深入的钻研精神,启发创新思维培养。介绍赫兹在验证电磁波的实验中意外发现光电效应现象,并总结出电火花强弱与光照频率有关的结论,对后来光电效应的物理解释及光量子概念的提出作出了重要贡献,引导学生在科研中应该常怀好奇心。

[案例二]《做一辈子研究生:林为干传》阅读分享

推荐学生阅读一部关于林为干院士的传记,从“读书求学的目的”、“如何教书治学”、“如何理解成名作”等方面,结合课程内容,分享教师在阅读该书过程中对林院士成长过程、学术成就、人生态度及成功秘诀的理解和心得。

[案例三] 文舸一教授“我在加拿大的一些科研经历--谨以此文纪念Bob Collin 教授”一文阅读讨论

推荐学生阅读一篇由电子科技大学原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文舸一教授纪念电磁场微波领域先驱Bob Collin 教授的回忆文章。该文虽以追忆纪念Collin教授生平为主旨,却全面而又生动地谈及了“电磁基础理论课程的意义”、“电磁领域前辈学习专业课经历”、“电小天线的若干技术”等诸多与课程息息相关的内容,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是课程拓展阅读的上佳材料。特别地,文教授结合自身在电小天线领域某一问题的长期论战经历,深刻地展现和诠释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案例四] 傅里叶变换:多视角分析化繁为简的科研智慧

傅里叶变换不仅是高等电磁场理论中的重要数学工具,更蕴含着深刻的物理思想和哲学启示:面对复杂问题,转换视角往往能开辟新的解决路径。例如在信号分析中,杂乱无章的时域波形经傅里叶变换后,在频域中可呈现为清晰的线谱,使频率成分与幅度一目了然。

在电磁场理论教学中,我们以“有限长非均匀线电流辐射”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跳脱单一空间域的限制,运用傅里叶变换将其转换至谱域进行分析。原本复杂的非均匀结构在谱域中呈现均匀特性,使难题迎刃而解,最后通过傅里叶逆变换回归空间域解。这一过程生动体现了“空域非均匀,谱域均匀”的方法论智慧,启发学生在科研中善于变换视角、化繁为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傅里叶变换的应用实践,正是对这一东方哲理的现代科学诠释,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与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